5月10日,據緬甸《七天日報》報道,緬甸東盟事務發言人吳耶圖表示,由于發展不平衡,緬甸、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四國加入東盟共同體的時間將推遲至2018年。
現在,這一擔憂則被證實過于悲觀。8月8日~10日,在緬甸首都內比都召開的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上,東盟各成員方再次確認,東盟首要目標是在2015年成功建立東盟共同體,在把繁榮帶給人民的同時確保和平與穩定。
宣布建成不是問題
東盟共同體包括東盟經濟共同體、東盟安全共同體和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三部分。在2012年舉行的第21屆東盟峰會上,東盟領導人決定將2015年12月31日設定為建立東盟共同體的最后期限。
然而,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極度不均衡也是無法避免的事實,其中尤以緬甸、老撾、柬埔寨和越南四個國家為重。對他們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國內生產總值總量和市場成熟度方面都與東盟其他國家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加入東盟經濟共同體存在一定難度。
但在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看來,更應該關注的是東盟共同體給整個東盟地區帶來的積極作用。東盟共同體必定會在2015年年底宣布建成。
許寧寧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盟共同體的建成對整個東盟地區的影響都很大,其不僅關系到東盟內部凝聚力的問題,更關系到地區間指導力的問題。另一方面,“東盟共同體是按照時間表分階段完成的,不存在延遲的問題”,因此,2015年年底肯定會宣布完成。
成立于1967年的東盟,2009年開始真正推進共同體計劃,并計劃于2015年建成以經濟共同體、安全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大支柱為基礎的東盟共同體。
按照東盟共同體建設藍圖,到2015年東盟將形成擁有6億人口的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成為均衡發展、具備強勁經濟競爭力、與全球經濟高度融合的區域。
目前,東盟共同體的建設已經進入沖刺階段,東盟各國正加快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并承諾在2015年底如期實現建成共同體的目標。
東盟共同體藍圖所規定必須采取的措施完成率已經達80%。數據顯示,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6個較發達的東盟國家取消了99.65%的貨物進口關稅,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等4個較不發達的國家已將98.86%的貨物進口關稅稅率降至5%以下。
不是終點
事實上,盡管目前對于2015年建成東盟共同體的準備工作已完成了80%,但剩下的都是如制定統一標準、減少非關稅壁壘等“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駐東盟大使楊秀萍也指出,東盟內的一些欠發達成員國已表示無法如期完成共同體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2015年底不會是東盟共同體建設的終點,而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東盟經濟一體化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許寧寧也指出,雖然東盟共同體會在2015年年底宣布建成,但也應該注意到現實情況。他說,建成東盟共同體后將是更大的“開放市場”,能夠服務于經濟增長,但是“不能為了開放而開放,尤其考慮到老柬緬三個國家”,這個“開放”會有一個延后期,而一些目標將在“后2015年東盟共同體規劃”中實現。
早在去年舉辦的第23屆東盟峰會上,各國就一致采納了《后2015年東盟共同體斯里巴加灣宣言》,規劃東盟在建立共同體之后的長遠發展。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團隊分析師馬克(MarkMobius)分析指出,東盟經濟共同體代表了一個共同市場,預計將包括6億人口,總值近2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東盟經濟共同體預示著單一的市場和生產基地、競爭高度激烈的經濟區域、公平經濟發展的區域以及一個完全融入全球經濟的區域。盡管金融、經濟一體化和必要的改革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包括文化和政治差異,但這些挑戰是可以克服的。